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02
2022
-
12
時代面孔|張玉亮:華盛橡膠,二代中國造
造出讓世界認可的高品質輪胎,在全行業打造出高端輪胎產業品牌,曾經是中國橡膠或者輪胎企業遙不可及的夢想。
張玉亮是幸運的,見證了父親張樹林從零到一的創業過程,更見證了華盛橡膠數十年的發展。
如今,夢想已不再遙不可及。
和很多中國企業一樣,華盛橡膠,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而接棒父親創業夢想的張玉亮,就是那個讓一衍生出無數可能的二代中國造的推動者。
在浪潮中緊跟市場
不知從何時起,新能源汽車成了各個商場的標配,小鵬、理想、蔚來等一眾新能源品牌,在全世界競爭最為激烈的中國市場,成為新寵。
從2022年1到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71.7萬輛和45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3.5%,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飛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對輪胎制造行業帶來新的挑戰。新能源汽車車身重、發動機噪音小,導致需要輪胎的承載力需要增強,但輪胎摩擦的噪音則需要減小。國內各大輪胎企業紛紛推出靜音輪胎搶占市場。
山東華盛橡膠集團的研發團隊早早就加入了這場比賽。經過一年多的開發,不斷驗證、對比不同的聚氨酯靜音棉材料對輪胎靜音性能的影響,華盛橡膠在今年推出超靜音輪胎。經過測試,車內噪聲下降超過3個分貝,降噪效果十分明顯。
在華盛橡膠副董事長張玉亮看來,在新的汽車輪胎賽道上,這僅僅是華盛橡膠的第一步。
在全球汽車市場進入智能化、新能源化的轉型時期,身處輪胎制造行業,他們在未來的三到五年里,都要將與之相匹配的新產品研發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他看來,“產品要服務于市場,一定要跟上市場的腳步,時刻都要有一種緊迫感。”各國的輪胎制造企業都在同一個賽道上,必須要緊緊抓住市場的機遇,才能在競爭中不被同行甩在身后。
創新,一直是華盛橡膠和張玉亮眼中的重中之重。除了新能源電動汽車輪胎以外,還研發了高端環保耐磨卡客車輪胎、缺氣保用輪胎、超低滾阻輪胎等高端、高性價比產品。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華盛分中心、山東省院士工作站、高性能綠色輪胎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也相繼落地華盛橡膠。
科技研發人才在員工中的比例也越來越大,碩士、博士、兼職特聘教授,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加入到了研發隊伍之中。
談到從制造到“智造”,張玉亮提到,華盛橡膠投入2600萬搭建起信息化管理平臺,利用MES與ERP系統、數據集成等數字化應用工具來輔助工藝生產,打破輪胎生產各環節間壁壘,推動生產、經營、管理向智能化、數字化邁進。
正如他所言,“沒有落后的產業屬性,只有落后的技術、工藝、裝備和產品。”輪胎制造行業雖然屬于傳統行業,但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只要技術、設備先進,傳統產業里照樣能成長出高新技術企業。
從小作坊到世界賽道
華盛橡膠有今天的成績,并非一日之功。這背后,是以張樹林為首的老一輩企業人多年的努力和堅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來,張樹林在自家農村四合院里,用一臺燃煤火板爐手工生產農機密封圈、摩托車腳蹬,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與其說是創業,不如說是開起了自家的手工小作坊,工具極其簡單,環境也極其簡陋。
那個年代,正好也是農業向機械化耕作轉型的年代,從犁地到收割,由原來的人工耕作逐漸發展成了半機械化耕作。播種機、農用拖拉機等等農業機械開始走入到千家萬戶的生活中來,對于工業橡膠制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
在張玉亮的童年記憶里,他也曾經跟著家人一塊兒去買材料、送貨。那時候還沒有三輪車,他們一開始用木板車送,后來用自行車,再后來是摩托車,送貨的代步工具在變化,一家人的生活狀況也慢慢好了起來。張玉亮記得,1993年左右,家里就置辦上了29寸的彩色電視機,在村里算是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雖然生活條件好了起來,但張樹林卻一直要求自己的孩子們要勤儉節約。“我哥的衣服穿不下了給我穿,除了過年買新衣服以外,平常就這么大的傳給小的,這么傳下去。有時候我們也奇怪,去小商店的時候,發現人家孩子買零食就很隨意,咱就沒有,就不給這個錢。”回憶起童年,張玉亮這樣說到。
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該花的錢就要花對。在辦企業上,張樹林依舊貫徹著這種該省則省,該花就花的精神。招人才,找工程師,當地沒有,就去優秀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聘來;買設備,寧可多花錢也要買到先進的設備。但看著別人企業配好車,他卻不追求,原則是夠用就行。銀行貸款來的每一筆錢,都用對,都花好。
這一切,都被張玉亮看在了眼里。在他眼中,父親張樹林不善言辭卻性格堅韌,只要認為一件事是對的,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會堅持下去。
和無數工業領域的中國企業,逐漸接近甚至超越產業夢想一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中國輪胎產業也從世界落后成為產業領先,華盛橡膠的品牌漸漸屹立,駛入“世界賽道”。
二代,接力中國造
2017年,在政府部門工作了八年的張玉亮,辭去公職回到了父親身邊,準備成為華盛橡膠的第二代接力者。在體制內的多年工作歷經,磨礪了他的性情,也讓他形成一套目光長遠、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
回來的第一年,他從零開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深入車間、研發和市場的一線工作,從市場調研到產品開發,從質量控制到市場營銷,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他都參與到其中。他在工作中發現問題,也在工作中思考對策,尋找企業未來的路徑與可能。
在真正進入到管理崗位之后,他逐步推動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加強品牌體系建設,從多個方面打造華盛橡膠的市場影響力,讓華盛橡膠逐步樹立起高端、優質、創新、高性價比的全新形象。
如今,五年的時間過去,華盛橡膠已經成為了山東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
從新產品的研發,到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科技興企、創新發展”的理念貫徹始終。作為輪胎行業的“后起之秀”,華盛橡膠通過近五年來的努力,從“中國制造”的路線,逐步走上“中國智造”的道路。
但壓力依舊存在。2020年以來,全球市場受到疫情的沖擊,市場需求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就是一道難題。“單純想著要把企業做成什么樣是沒用的,關鍵是要怎么去做,市場、技術、人才、品牌、流程的制度化,分門別類去做好每一項,是我現在最重視的。”
這早已不是華盛橡膠第一次面對挑戰。在時代的浪潮中,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方向正確的決斷,塑造出了今天的華盛橡膠。
造高品質輪胎,打造高端產業品牌。這個從小作坊講起的輪胎故事,距離夢想更近了。在未來,將承接起更多可能。
相關新聞